制片方分账: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的分账一般为净票房的40-42%(大部分情况为40%)。假设片方及发行方的分账为42%,则制片方的分账金额为97%*42%=34%。发行代理费(中影数字等):中影数字的发行代理费一般为净票房的1%-3%。假设为1%,则发行方的分账为97%*1%=0.917%。
电影票房首先需扣除5%的电影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和3%的相关税费,剩下的为可分账票房(净票房=97%*总票房)。 在可分账票房中,影院抽成50%,院线抽成7%,剩余43%(即制片方和发行方的份额)。 发行方通常收取净票房的10%作为发行代理费。
分账片 分账片是指国外电影的制片方委托中介在中国大陆代理发行,商定好分账比例后,按影片在中国大陆的票房进行分成。票房A(即净票房-中影数字费)的25%~35%为好莱坞制片方的分账票房,17%为中影华夏的发行分账票房,院线和影院合计共享48%。
采用阶梯式单价,从1元/小时至3元/小时不等;非独家影片的分账单价则为1元/小时。分账周期:分账周期均为180天,与爱奇艺去年10月开始执行的网络电影阶梯分账模式保持一致。
就是投资方,和制片方,运作方的票方分成,比例4:4 :2大概这样分成 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缴纳3%的特别营业税,及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剩余的97%认定为一部电影的“可分账票房”。可分账票房中,电影院及院线提留57%,中影数字提留1-3%的发行代理费。
中国电影票房的分账方式主要是基于实际总票房进行分配,而分账票房是指参与分账的各方从实际总票房中获得的收益。中国电影票房的分账方式: 电商服务费扣除:观众通过电商渠道购票时,每张电影票会扣除约7%作为电商服务费,这部分收入计入总票房但不参与后期分账。
1、一部电影的分账方式主要基于院线分账模式。以下是详细的分账流程和解释:院线分账模式概述 院线分账模式是指电影在影院上映后,票房收入如何分配给制片方、发行方、院线及影院等各方的规则。通常,票房收入在扣除一定的税费和专项基金后,会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制片方和院线/影院。
2、制片方分账: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的分账一般为净票房的40-42%(大部分情况为40%)。假设片方及发行方的分账为42%,则制片方的分账金额为97%*42%=34%。发行代理费(中影数字等):中影数字的发行代理费一般为净票房的1%-3%。假设为1%,则发行方的分账为97%*1%=0.917%。
3、采用阶梯式单价,从1元/小时至3元/小时不等;非独家影片的分账单价则为1元/小时。分账周期:分账周期均为180天,与爱奇艺去年10月开始执行的网络电影阶梯分账模式保持一致。
4、分账片 分账片是指国外电影的制片方委托中介在中国大陆代理发行,商定好分账比例后,按影片在中国大陆的票房进行分成。票房A(即净票房-中影数字费)的25%~35%为好莱坞制片方的分账票房,17%为中影华夏的发行分账票房,院线和影院合计共享48%。
制片方分账: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的分账一般为净票房的40-42%(大部分情况为40%)。假设片方及发行方的分账为42%,则制片方的分账金额为97%*42%=34%。发行代理费(中影数字等):中影数字的发行代理费一般为净票房的1%-3%。假设为1%,则发行方的分账为97%*1%=0.917%。
提供新增收渠道:分账模式为院线电影提供了流媒体版权买断之外的另一个网络发行增收渠道。风险与收益并存:头部项目:对于票房超过5亿的头部项目,按照原保底买断制网络发行收益通常更高,因此分账模式可能不是最优选择。
投资方分账 制片方(片方)可能是投资方,也可能是多家公司联合投资。多家投资如何分享分账,取决于各投资方在总投资额中的地位、主次、份额。进口片分账流程进口片分为分账片和批片两种。
院线分账模式概述 院线分账模式是指电影在影院上映后,票房收入如何分配给制片方、发行方、院线及影院等各方的规则。通常,票房收入在扣除一定的税费和专项基金后,会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制片方和院线/影院。
投资方分账 制片方(片方)有时就是投资方,但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家。若电影的投资较大,一般为多家公司联合投资。多家投资方如何分享票房,取决于各投资方在总投资额中的地位、主次、份额。主投方就是控股方(也就是发行方要面对的制片方),只能是一家;跟投方就是参股方,常常是多家。
就是投资方,和制片方,运作方的票方分成,比例4:4 :2大概这样分成 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缴纳3%的特别营业税,及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剩余的97%认定为一部电影的“可分账票房”。可分账票房中,电影院及院线提留57%,中影数字提留1-3%的发行代理费。
声明:本站提供的信息和资源均来自网络收集整理和平台自主发布,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和复制。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请支持正版,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处理。